“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近一年來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對智能制造建設大規模的產業和科研基金投入,為智能制造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資源,上海、天津、珠三角等地紛紛出臺了有關智能制造應用工程的建設規劃,于是乎,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國內智能制造工廠的建設熱潮。但實際上,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圍繞智能制造這一目標,仍然存在著許多建設思路有待進一步清晰的課題:如智能制造的標準是什么?精益生產如何與自動化信息系統相融合?如何根據不同行業企業的特殊性來搭建信息模型?……,畢竟歸根到底,任何生產模式的改變都要服務于制造業的終極目標:即保證產品的高品質、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智能工廠建設需圍繞制造業核心價值鏈
眾所周知,“工業4.0”的建設目標即是智能化工廠,其中需要運用到信息技術、傳感技術、執行技術及各種各樣的通訊標準等等;同時,這一建設過程還要求上游、下游、中游和廣大使用者之間要建立起一套廣泛認同的應用標準。但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制造業更多的是在局部單一企業內部或者是幾個企業之間實現協調工作,還不能把整個大環境的“孤島”串聯起來?!肮I4.0”的特征是生產自動化不僅發生在車間制造現場,同時也發生在企業的研發流程、供應鏈管理流程、質量管控流程、生產訂單不同重要級訂單排序流程等等,即所有這些管理流程都需要實現高度自動化、智能化,并且形成從上到下、整體全流程、端到端的自動化制造體系。
除了在企業內部,對于產業鏈上、中、下游不同的分工企業來說,“工業4.0”的另一個特點是不同企業之間如何能夠在同一產業鏈上實現生產數據的共享,也就是借助云技術在云端進行數據分享,這是智能化生產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或表象。
要建立智能化的生產工廠,首先需要針對制造業的價值鏈形成過程做分析。大致上,現階段制造業的核心價值鏈主要包括五個步驟:第一步是產品研發;第二步是生產技術研發;第三步是工廠建設;第四步是工廠運營;第五步是對產品以及工廠進行生命周期的服務維護。因此,我們認為,要構建一個自動化以及數字化工廠,需要為制造業用戶提供上述五個步驟中他們所需要用到的軟件、硬件和解決方案。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作為公司將來發展的核心,始終圍繞客戶的價值鏈,依照產品研發、生產技術、工廠建設、工廠運營,以及產品和工廠服務維護這一流程,不斷完善自身產業鏈,幫助用戶提高生產力水平。
以流程工業和離散工業為例,離散工業相比流程工業應用數字化技術來提升生產力方面的實踐要走在前面一點。但總體上而言,離散工業和流程工業都是在用戶需求的驅動下,采用先進的數字技術來實現工廠各個生產環節建設的最優化。盡可能減少各方的溝通時間,通過數字化方案在一個統一的軟件平臺上加速現代化制造工廠的建設。
另一方面,智能化工廠建設的一個關鍵要素是一一“打通”,即從產品設計開始,所有設計數據、生產數據,以及生產線上的各種數據等都可以被用來作為產品質量控制的依據;并且所有產品的形狀、材料、顏色等都可以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定制化生產,形成個性化的訂單,充分體現出智能工廠在生產靈活性、產品上市時間、生產效率以及研發周期方面的巨大優勢。
上一條:中國工業升級的關鍵在前瞻性的思維以及中國制造的體系性優勢
下一條:沒有了 |
返回列表 |